【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環境議題充斥台灣,透過網路讓四面八方的人產生連結,以集體力量要求改變政策。去年夏天的717農民夜宿凱道,是各地農地徵收爆發的成果;今年1月的青年反國光夜宿環保署更是新一代年輕人參與環境運動的象徵。關渡自然公園的第八屆NGOs環境會議,邀公民記者大暴龍與反國光青年代表分享網路世代的傳播與動員策略。
苗栗大埔怪手挖田的影片在網路創下18萬人次點閱率,成為農民夜宿凱道的導火線,讓公民記者大暴龍成為公民記者的典範。面對盛名,大暴龍說,怪手挖田的影片不是他拍的,而是當地自救會會長的孫子所拍攝。
影片拍下母親被警方拉扯、怪手開進稻田的畫面;拍出台灣的合法暴力肆無忌憚糟蹋人民。他們把影像和照片交給大暴龍,由他剪接上傳。大暴龍說,每個人都是公民記者,當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都缺席時,只有親自紀錄才能自救。
大暴龍不只一次遭主流媒體質疑專業。面對懷疑聲浪,大暴龍輕描淡寫地回應:「我本來就不是專業媒體。重要的是,我們在現場,為一件事留下紀錄。」
去年底號召千名學子共同上街的反國光青年代表鄭安齊表示,電腦對面的群眾並非均質的一群人,必須重覆脈絡和論點,讓新加入的群眾了解重點,這是沉重的負擔。
網路也是一把「兩面刃」,為了讓隱藏群眾現身,反國光青年舉辦了許多活動,例如見面會、校園巡迴演講。鄭安齊期待透過實際參與,讓這些人回到網路影響其他人,以滾雪球方式號召更多人。
鄭安齊不諱言,每次行動都是殘酷檢驗,因網路號召常常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活動必須讓民眾有所收穫,維持高昂情緒,否則群眾寧願選擇在網路上完成他們的參與,不願上街頭。如何讓群眾找到適當的戰鬥位置,是反國光青年正在努力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