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陳曼儂/綜合報導】
雖然大陸官方一直說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要「保4」,但繼今年初護膚和化妝品漲價後,包括國外P&G(寶僑)、聯合利華,及大陸的立白、納愛斯,也要掀起近3年來最大聯合漲價潮,包括洗衣、洗澡、洗頭,大陸民眾下個月可能要多花5%到15%的價錢,大陸媒體質疑是壟斷式漲價,廠商則把矛頭指向石油成本太高。
包括《重慶晚報》、《北京晚報》記者向當地賣場詢問,廠商都表示這些日常用的消耗品即將漲價,包括洗衣粉、洗衣精、洗潔劑、香皂、沐浴露、洗髮水等,而且都是知名品牌。
賣場:大規模漲價少見
不少賣場表示,雖然現在價格還沒有調整,但他們已經接到廠商漲價通知;以重慶來說,重百、中百倉儲、永輝、家樂福等超市有關負責人都證實,已接到多個生產商的漲價通知,有的是口頭、有的是書面,涉及飄柔、力士、夏士蓮、澳雪、立白、櫻雪、六神、雕牌等大部分洗滌類產品。
有廣州的商場負責人表示,過去這些品牌互相競爭,所以很少漲價,但這次漲價涉及的品種和品牌相當多,如此大規模還是第一次見到。
巨頭帶頭 民眾瘦荷包
在大陸洗滌用品市場,P&G、聯合利華、立白與納愛斯四大巨頭占據大陸8成以上市場,以納愛斯的雕牌洗衣粉來說,2600克裝售價從每袋16.5元(人民幣,下同)漲至18.5元,超能洗衣皂從4.7元漲至5.4元;當地民眾表示,買一個可以用一個月,對生活開支的影響比較小。
不過也有大陸民眾說,「兩會」開完了、315消費者權益日也過去了,所以企業趁這個機會集體漲價,有點不厚道。
尤其是四大洗滌用品巨頭在同一時間一起漲價,大陸媒體質疑是壟斷型的「密謀」集體漲價;但業者都直指是油價的問題。立白集團新聞發言人許曉東表示,他不清楚產品漲價情況,但肯定是因為原料價格上漲。
聯合利華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表示,日化業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產品,國際油價已從去年的每桶50美元漲到100美元,表面活性劑漲6成、塑膠包裝也漲了6、7成,肥皂等使用的植物油也漲5成以上,大陸國內油價上漲也增加運輸成本,加上他們外資企業今年開始稅收增加兩項,以洗髮精為例,就多出1.2%左右的稅率。
不過,曾錫文也表示,這一行是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如果他們漲價、競爭對手沒有跟進,那他們肯定很慘,所以這次平均漲幅沒有超過10%,然而「我們不是第一家漲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家」。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24/140/2ol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