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6日電)日本地震海嘯造成核電廠輻射外洩,衛生署今天指示各縣市衛生局、各大醫院職業醫學或指定門診,提供民眾輻射傷害健康諮詢與服務,也在網站公布資訊,回答民眾常見疑問。
衛生署長邱文達今天呼籲,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評估,台灣的輻射量在安全範圍內,請民眾切勿自行服用碘片,如有健康疑慮,可就近前往各縣市指定門診或職業醫學門診,尋求專業醫師諮詢與協助。
對於民眾常見的輻射傷害,衛生署今天提供解答,在衛生署及各縣市衛生局網站公布,也協請各大醫院在相關門診提供正確訊息。
衛生署指出,常見輻射危害可分為暴露(exposure)和汙染(contamination)2種。輻射暴露則指身體直接受到外在輻射線照射,劑量過當可能造成人體健康傷害,但不致影響到其他人。輻射汙染是放射線物質進入體內,不僅自身健康危害,也可能導致接觸者受害。
衛生署表示,依據美國國家輻射防護與測量委員會報告,當身體接受大約1西弗(即100萬微西弗)以上的輻射量,才有可能出現症狀,以皮膚、骨髓、消化系統、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較為明顯,包括皮膚癢、刺痛或發紅、血球數下降、噁心、嘔吐、腹瀉等。
原能會劃定核電廠半徑5公里內為緊急應變計畫區域,在核子事故發生時,於4小時內服用碘片,可阻止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服用碘片30分鐘後,就可以發生保護功能,如於事故發生8小時以後服用,則只有40%的保護效果。
衛生署表示,如果日後原能會公布輻射塵因風向改變而影響台灣,有可能汙染飲水,但是民眾不需太恐懼,汙染情況嚴重度可以即時監測,即使飲水受微量汙染,也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會隨尿液排出,食物亦同。
衛生署指出,碘片對於其他輻射線無法預防,碘片可能產生過敏、腸胃道不適、唾液腺腫大等副作用,對碘過敏者、甲狀腺患者,孕婦及新生兒,如有服藥需要,應諮詢專科醫師,一般民眾不必自行購買服用,如有必要,會由政府統一發放。10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