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貿易超過七成五是經由海運,將貨物從貨主原封不動載運至收貨人手中,業者基於貨物安全、節省時間、撙節成本考量以及增進效率,逐漸演進而產生「貨櫃運輸」,現已成為專有名詞。現今貨櫃運輸發展嶄新趨勢,業者意識到身為地球公民責任,紛紛以綠色地球守護者之姿,實行綠色運輸等環保措施。
根據英國韋氏大辭典解釋,貨櫃船是為遠洋運輸而設計大型船舶,使用標準尺寸的貨櫃裝載貨物。早於二十世紀六○年代,鐵路和道路貨櫃被用來成為貨櫃海運的主要元素。貨櫃船,為大型又速度快,載運貨櫃於甲板上,且貨物可以快速進行裝卸作業。
中華國際物流與運輸經營協會理事長李彌教授介紹,國際上大規模貨櫃化運輸,發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南太平洋美軍進行運輸開始。
據統計,當今全球超過六‧六兆美元價值的物流運送,是透過海運來完成,海運運輸量相當高。
貨櫃可以說是將貨物放置於一個大型容器中,減少破損或遺失的機率發生,而外型尺寸固定便於運輸,學術界稱此概念為「單位化運輸」,由運輸起點至終點都是置於同一容器│「貨櫃」中,維持一個單位運輸,運輸方式可使用是多元化,有別於以往模式,對運輸界可說是嶄新觀念,進而衍生業者發展經營貨櫃定期航線。
追溯台灣貨櫃運輸起源,李彌教授表示,約六○年代駐華美軍最早使用貨櫃裝運日常生活物資與軍用補給品,當時是使用木材製墊板,由於木製材質可能於運輸過程有挾帶微生物之疑慮,基於進出口衛生檢疫因素且重複使用率不高,日後逐漸改進為鋁製與鋼製。
科技日新月異,不斷研發改良成今日「貨櫃」,貨櫃運輸具有可重複使用、裝卸方便又迅速、維持貨物安全與完整性、提高運輸效率、撙節成本等優勢。國際單位標準化後,貨櫃統一規格,即當今二十英呎與四十英呎正規標準貨櫃,便於鐵路、道路、拖車、碼頭、船舶等種種環節運輸過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