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 NOWnews – 2016年1月7日 下午12:20
大人小孩都愛吃的薯條、洋芋片,早餐的油條,甚至養生的黑糖,這些經高溫油炸、烘焙的食物,加工製程中無法避免,都會產生有致癌風險物質「丙烯醯胺」,過去屢屢引發恐慌,食藥署今(7)天首度訂定出「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針對各項食品設下指標值,要求業者自行改善、好降低含量。
目前國際間僅有歐盟針對「丙烯醯胺」訂有指標值,食藥署即是參考歐盟的標準,再加上國內飲食特有的黑糖及油條,訂定出這份「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只要原料有胺基酸和醣類,經高溫加熱製程就會產生「丙烯醯胺」,無可避免,卻可以想辦法從原料、加熱條件、溫度調控等方面下手,降低含量。
新的指引共分薯條、麵包、餅乾、咖啡、黑糖、油條等14類食物,指標值介於50至1000ppb,其中洋芋片、薑餅、黑糖和油條4類食物的指標值最高,可以達到1000ppb。
潘志寬強調,指標值雖無強制力,也沒有罰則,但食藥署會定期專案稽查、監測市售產品並公布結果,食藥署目前也編印有「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提供減量方法給業界,考量業者需投入時間及成本調整製程,預計給予2年的改善期。

▲食藥署首度針對食物中的致癌風險物質「丙烯醯胺」訂定指標值。(表格/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也呼籲,國人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減少或適量食用高溫油炸或烘焙的食品,搭配運動,才能使身體的機能維持正常,減少攝入「丙烯醯胺」的風險。
「丙烯醯胺」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2A物質,對動物具有致癌性,但流行病學研究尚不足以證明為人類之致癌物質。
引用文章:https://tw.news.yahoo.com/%E8%96%AF%E6%A2%9D-%E9%BB%91%E7%B3%96%E8%97%8F%E8%87%B4%E7%99%8C%E4%B8%99%E7%83%AF%E9%86%AF%E8%83%BA-%E5%8F%B0%E7%81%A3%E9%A6%96%E5%BA%A6%E8%A8%82%E6%8C%87%E6%A8%99%E5%80%BC-042002545.html